今夜和柴科夫斯基在一起(乐评)

【发布日期:2011-05-09】

        通过唱片听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已经不知有多少遍了。这次坐在贵阳大剧院音乐厅听乐团现场的演奏还是第一次。今晚陈佐湟先生执棒指挥贵阳交响乐团演奏这支交响曲触动了我那已经沉睡了多年的神经。认识柴可夫斯基是三十年前的事,是从发黄的音乐书籍和老胶版唱片中认识的。有关俄罗斯的概念,在我来说是从莱蒙托夫的小说,列宾的油画,还有就是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中获得的。还清楚的记得从老式的唱机和粗纹唱片中第一次听到老柴(中国的乐迷都把柴科夫斯基亲切的称为老柴)的《天鹅湖组曲》时的情景。从那之后便深深地热爱上这位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也几乎把他所有的作品(凡我能收到的)找来听了。其中最喜欢的正是今晚音乐会中的两个作品:《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第六交响曲“悲怆”》。当年从唱片中听前苏联小提琴大师奥依斯特拉赫演奏的《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便同时被这支优美的乐曲和伟大的演奏所折服。今晚中国年青小提琴家黄滨的演奏再次唤醒了我对这支乐曲原初的感受。当第二乐章那美丽沉郁的旋律如泣如诉地展开时,我觉得柴科夫斯基的在天之灵来到了这个音乐厅,这个灵魂是如此的让我们感动,因为他使我们在几尺见方的沙发座椅上便真切地感受到了俄罗斯的辽阔与伟大。

        今夜在这个音乐厅,柴科夫斯基还要告诉我们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死亡!是的,死亡,是每一个活着的生命都应该去思考的问题。据说伟大的哲学和宗教考虑的就是这个问题:向死而生的问题。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描述了生命和死亡边界上的情景。死亡本身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柴科夫斯基“悲怆”交响曲传达出的是生命临界死亡时的挣扎、祷告、眷念、回忆,以及最终接受死亡的叹息与告别。据说柴科夫斯基在创作完这支交响曲之后不久就告别了这个世界。因此,这支曲子当是柴科夫斯基对自我一生的一份终极性的总结。整个乐曲中最令我感动和难以忘怀的是第一乐章中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声部唱出的那支美丽而遥远的旋律。一个垂死的人对生命最美好的回忆和眷念都在这个旋律中了。那是一个即将迈进死亡之门的人回头顾望生活世界的柔和而不舍的最后一眼。真是让人心碎的一眼。

        在柴科夫斯基的画像中,我从柴科夫斯基忧郁的眼神中看到这样的目光。今夜,陈佐湟先生和贵阳交响乐团把柴科夫斯基重新召唤回来了。“悲怆”交响曲这个表达死亡切近的音乐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生活是多么的美好。

        今夜和柴科夫斯基在一起······

乐评人:王先生